第7章 永远的楼观台-《醉里挑灯看剑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待传经意已空。

    苏东坡生活的时代,正值佛教禅风大盛,禅化的思维视“五蕴皆空”为人生最高境界。因此,本意为“无”的《道德经》被苏东坡解释为“空”了。“无”和“空”意义相近,但到底还是有区别的。“无”接近于一尘不染,“空”接近于一念不起。我之所以说接近而不说等同,乃是因为这两个字所含蕴的哲学意义难以完全用语言解释,其玄妙处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禅家传承的方式是“以心传心”,这便是彻底否定语言的作用。

    苏东坡站在这传经台上,已无需老子传经,他就彻底理解了“空”,这种彻悟,乃是高山流水,绿树红花的自然起了作用。自然永远是人类的母亲。人尊重自然,理解自然,遵循自然,即可获得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我理解《道德经》,道即是自然,德即是法则。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自然的法则,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智者。这一部奇书我不知道读过多少遍,每次读完它总会有一些新的体会。

    如今我徘徊在传经台上,虽没有苏东坡那份无师自通的天赋,但依然感到有一股悠远的清气爽爽亮亮而来,连日的旅途劳顿消失殆尽。我的思维又活跃起来,看到凤尾森森的竹园,看到兰天上飘忽的白云,看到小路上跃动的健马,我忽然理解到——无——即是瞬间穿透永恒。老子的智慧是不受时空限制的。

    在传经台上休憩片刻,我们辞掉了马,拾级而下来到楼观台。

    二

    楼观台为尹喜观星之地,也是尹喜留下老子写出《道德经》的地方。因此该台又名老子祠。山门前有一池名“上善池”,池碑为元朝赵孟頫所书。进得山门,左右皆碑房,十二座高约八尺的大碑,书了《道德经》全文。碑房而后的老子祠,是楼观台的第一重大殿,殿额“老子祠”三字,为赵朴初所书,而刚才所进的山门上的“楼观台”三字,则为现代书画家石鲁书写,古拙而凝重,颇有“无为”气象,这三个题额,我最欣赏石鲁的一个。

    老子祠后是斗姆殿。

    斗姆殿后一殿,第三重殿,叫“坟苦殿”,门却是北向,朝进山的崇圣宫方向。于此前瞻,坦荡秦川在目,沣浴河从左手前流,右边两公里处,为大清寺。大清寺塔矗立在明晃晃的太阳下,巍巍然透出苍凉的历史古意。导游的青衣道人讲,那大清寺里有一位老师太,已经一百零八岁了,依然耳聪目明,还咬得动干炒的大豆。我真想前往拜访这位跨世纪老人,询问她暮鼓晨钟是不是生命的最好营养。但我仍是作罢,一是时间不够,二来,我即使问到了养生秘决又有什么用呢?暮鼓晨钟,在唐诗宋词中是上乘的意境,可是在现代生活中,却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孤灯残夜。

    在观中徘徊参观,买了一本历代名人咏楼观台的诗选,立刻发现了一个问题,最早题咏楼台观的,是唐代那个有名的风流皇帝李隆基,即唐玄宗。他写了一首《过老子庙》: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