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辅之地涌入百万百姓,又有此等利益可图,一时间前往长安的商人,越来越多,相比之下,晋阳却是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。 就在百姓迁移长安之后,李肃却是奉吕布之命,前往襄阳,不管怎么说,而今吕布是大汉的大将军,一些礼节上的东西自然还是要做的,同样能够让吕布的威名散布荆州。 长安热闹起来,荆州亦是风起云涌,尤其是吕布接连的大动作,更是让荆州的世家有一种强烈的不安,吕布是何许人,有着什么样的手段,荆州的世家可是极为清楚的。 三辅之地繁荣之后,对于此时的荆州而言没有太大的好处,不过这种时候,荆州也不会在这件事上为难吕布,主要是汉室的官员也明白,他们的为难,在此时吕布的眼中根本不算什么。 李肃前往荆州,倒是受到了礼遇,站在李肃身后的乃是晋侯,这等靠山,足以令人侧目了。 李肃执掌督察府和巡察府,在并州亦是举足轻重的人物,一言一行,颇有礼节。 对于吕布的要求,刘琦自然是不想应允的,然而有着刘备的劝说,刘琦还是答应了下来,封贾诩为司隶校尉,更是承认了吕布治下官员的身份。 这个消息,在荆州上层引起了不小的波澜,司隶校尉不仅仅是负责司隶之地的政务,更是有着监察官员之权力,在大汉稳定之际,担任司隶校尉之人,无一不是显赫一时的人物,此时吕布虽说占据了司隶的大部分,汉室的又一次妥协,带来的诸侯对于汉室越发的不尊重。 司隶校尉在大汉能够监察百官,而贾诩在吕布治下亦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负责情报之事,暗中实际上就能做到监察官员,不过在这一点上,督察府和巡察府做的更为明显罢了。 经过虽然经历了荆南四郡的叛乱,而今荆州却是为刘备逐渐的掌控,就连军中的重要将领都换成了他的嫡系将领,训练士卒自然不在话下。 督察府和巡察府的官员,有一半来到了三辅之地,但凡是牵扯到百姓的的事情,肯定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他们去处理,尤其是三辅之地的官员中,有不少是三辅的世家中人,纵然是投靠了吕布,在短时间内难以改掉他们身上存在的毛病,向百姓分发田地的时候,亦是会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勾当。 从并州迁移来的百姓可不是原来三辅之地的百姓能够比拟的,在对抗官员的胡作非为上,他们可是敢于站出来,在并州,多少官员就是因为这些事而倒霉。 在督察府和巡察府的强力手段之下,接连有五个世家倒霉,倒是让三辅的风气得到了极大的好转,在这件事情之中,百姓起到了不小的作用,他们面对这些世家欺压的时候,没有忍气吞声,直接向百姓中的纠察机构反应此事。 三辅之地的世家顿时老实了很多,他们亦是没有料到,这些来自并州的百姓竟然如此强悍,面对不公平的待遇,选择抵抗,这种事情放到以往是难以想象的。 吕布入主三辅之后,曾经分发给百姓田地,却是没有百姓因此而反抗。 同时并州百姓的行径,对于三辅百姓是一个巨大的鼓舞,官员与百姓之间有着巨大的沟壑,而百姓与百姓之间则是有了共同的话语,在并州百姓的带动下,三辅之地原本的百姓却是看到了不同于他们之前认知的君主。 不过这等君主,对于百姓而言有着巨大的好处,一时间,吕布在三辅之地的威望更高了。 与此同时,吕布却是来到了白波谷,匠作坊乃是其治下军队重要的支柱,若是没有匠作坊的支持,吕布不可能如此轻易的赢得一场场战争的胜利,正是有了匠作坊的兵刃、器械,才能在战场上给敌军最大的伤害。 白波谷中,吕布将在匠人中负责打造兵刃器械的重要匠人聚集在了一处,秦天命人从汉中送回的东西,让吕布喜出望外,有了这些东西之后,在未来的战场上,能够展现出更为强大的战斗力。 墨门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,然而大汉四百年,在军事器械上亦是有着不小的发展,相比之下,吕布更为在意的是秦弩。 作为战国时期的强国,秦国在弩的制造上有着非凡的造诣,秦军的弩箭更是其横扫六国的重要因素,若是能够将这些弩箭打造出来的话,将会是何等的可怕,虽然是简单的看了一下有关弩箭的描述,却是让吕布惊喜万分。 其中一种弩箭,需要二十人操控,能够同时射出十八支弩箭,射程上亦是能够达到二百步,只是体型相对而言较大,不过在效率上比之床弩要高了很多,适合给敌人致命一击,若是在当日壶关外的战场上,军中能够拥有这等强弩的话,百架一轮齐射,能够给敌军造成何等的伤害,若不是精锐的话,只需要一轮弩箭齐射,便能让其溃败。 “此乃秦军强弩的打造之法,由子德与德衡共同负责打造之事,其余匠人继续打造兵刃。”吕布道。 蒲元、马钧郑重的行了一礼,接过吕布手中的秦弩打造之法,自从当初与黑冰台交手之后,匠作坊就没有停止过对于秦弩的研究,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,在秦弩的打造上,匠作坊亦是有着独到之处,射程上更是能够达到一百一十步,陈到麾下的强弩兵在战场上就是极为厉害的存在。 “秦弩,非是匠作坊内打造的秦弩那么简单,秦弩分为单人操控,在射程上能够达到一百二十步,同时还要有能够瞄准的装置,三人操控的谓之强弩,此等强弩需要两名士兵从一旁协助上弦,在射程上能够达到一百五十步,巨弩需要二十人操控,可同时射出弩箭十八支,射程上能够达到二百步,这三件利器若是能够研制出来的话,队伍我军将会有着极大的帮助。”吕布缓缓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