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,螭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,被贬下凡,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。 因其性善好水,会调节水量,使洨河水“少能载船,多不淹禾”,保佑一方平安,备受百姓崇敬。 千年后,螭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,脱离了龟壳。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、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,以此灵异之物头的模样,雕成石像放于河边的石礅上。 这样做古人认为可以镇住河水,防止洪水侵袭,寓意四方平安。 螭首在古代的青铜纹饰、碑额、印纽中时常显身。 汉朝是螭纹最鼎盛期,数量之多,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。 在古建筑中,何时开始引入螭首尚不确知。 它一般是皇家建筑上的专用构件,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。 故宫当中数量最多的石雕,就是汉白玉的螭首。 螭首在建筑上的使用历史,已有1500多年。 经过历史的沧桑演变,螭首的形态和功能意义都有了些许不同。 现存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石螭首,扁平而长,整个螭头没有太多的装饰性花纹,显得简洁大方。 唐朝时的螭首,则面目凶煞,神情威猛,被赋予驱鬼辟邪的功能。 元朝的螭首更加敦实、浑厚。 而到了明清时期,螭首则成了封建帝王个人绝对权威的标记。 目前的故宫螭首,就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。 在故宫的三大殿——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的须弥座台基四周,都有汉白玉栏杆围护。 龙凤云纹的望柱下,伸出一个石雕龙头,这就是螭首。 在众多的螭首中,位于高台各转角处的螭首较大,其他的则较小。 其中大螭首被雕刻有前臂,显示出威猛不可战胜的神态,像是一个转角部的柱底石。 它在一个方形基座的一角,雕出前臂和龙头。 前臂肌肉健硕,龙爪筋络突起。 脚尖嵌入石座,双肘半曲,蓄势待发,大有一跃腾空而起之势;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