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三章:知行合一-《大明太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那些归乡心切的,可以向吏部申请,本辅会让吏部酌情考虑,以后,尽量将入仕的翰林郎调到离家乡相近的府县任职,别都窝在京城里读书熬时间等位置。”

    陈云甫自入仕以来,一直对古代王朝这种选拔官吏或者任命官吏的制度不太中意,洪武朝的情况又更严重。

    因为洪武朝严重缺官。

    很多翰林郎在翰林院读了几年书,就直接扔到五品、六品的官缺上,甚至不乏直接提拔做一部侍郎的例子。

    这不闹呢吗。

    官员需要学习不假,但官员更需要的还是实践,你总得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吧。

    若说徐本那种,能把治下治理到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的地步,这种官员,你提拔做尚书、入内阁那自然是合情合理。

    “好了,咱们继续往下批对。”

    时间过的飞快,两人忙的热火朝天,一度连午膳都忘了吃,等到肚子都饿的咕咕直叫这才彼此对视,尴尬一笑。

    “走,随便对付一口。”

    家里有包好的饺子,陈云甫招呼下人去备了两碗,就这么捧着和杨士奇一人一碗水饺,守着两叠咸菜对付过去。

    “士奇可千万别嫌弃本辅寒酸啊。”

    “不会不会。”杨士奇囫囵个的咽下去,急着答话:“少师勤俭持家,乃是我辈楷模。”

    “你也觉得勤俭是一件好事。”

    杨士奇笑着:“那是自然。”

    “好在哪里?”

    这问题来的杨士奇为之一怔,这勤俭本身就是好,何必再问好在哪里。

    “勤俭可以节约粮食、可以、可以省却不必要的花费,用来应付突发的意外,这不就是好事吗。”

    陈云甫点点头,继续问道:“那和勤俭相反意思的叫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自然是铺张浪费。”

    陈云甫继续考校道:“如果把勤俭和铺张放在一起,它们俩都属于什么?”

    杨士奇蹙眉想了一阵后说道:“迹?”

    “对,它们俩都属于一种行为,属于迹。”陈云甫便笑了起来:“迹是心的延伸,勤俭发于何心?”

    杨士奇知道陈云甫这是在考校自己是否具备做其秘书的资格,立马正襟危坐的对答道。

    “勤俭发于克己之心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