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505 章(【正德元年(完)】...)-《戏明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正德元年的初秋,    谢迁和王华辞别朱祐樘回了余姚,王华没有到绍兴城中的新建伯府去长住,把岑老太太送过去后便去谢迁会合,    两人一起开办了龙山书院。

    说是两人合开,实则事情都是差遣王守俭他们去办,    按王华的说法就是“反正这小子也考不上,且让他忙活忙活”。

    三十五岁的老小子王守俭只能领着家中亲的堂的叔伯兄弟忙活起来。

    谢家上下也齐齐出动,    争取能在谢迁归乡前把龙山书院收拾停妥。

    当官的致仕回到老家,最喜欢的就是发展当地教育事业,    争取家乡后辈能再续几十上百年的荣光。这一点对谢迁他们而言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像他们这些被太上皇亲自派南京年轻官员护送归来的荣归老臣,    在家乡一向极受欢迎,    哪怕是余姚这样的治“礼”名县也有不少人出来夹道欢迎。

    王华看着家乡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,    再听着那一句句熟悉的乡音,只觉心一下子踏实了。

    两人在龙山书院转悠一圈,    便决定在龙山书院住下,再把家中子弟都带到身边教养。

    谢迁虽不是什么纵情声色的人,    生养孩子方面却极有天赋,他一共生了六子三女,    因着家中有兄弟早逝或无子,    他把次子、四子都过继出去了,    又因为六子的岳父兼他的同乡好友韩邦问没儿子,    大方地把六子也匀给韩家延续香火去。

    真就是儿子多了不心疼,称他一声“送子大佬”一点都不过分!

    余姚就这么大一点,    他们家中儿女又大多与同乡结亲,    自家的、岳家的、女婿家的,    林林总总算下来都能凑不少学生了,龙山书院倒是不愁没有生源。

    其他人知晓有一个退休阁老和一个退休尚书回来坐镇,    哪个不是想尽办法把家中孩子塞过来求学?

    一时间余姚这座沉寂多年的龙泉山倒是热闹起来了。

    王华与谢迁每日在读书声中散散步,翻一翻友人们的来信,倒是觉得日子比在京师时快活许多。

    谢迁不免写诗寄给李东阳,说李东阳以前总说什么“吾生早觉簪组累,十年邱壑成膏肓”,临到老却还在京师忙忙碌碌,远不如他们来得逍遥自在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