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四十章:制度-《秦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某些层面上看,这样做对君主好,对做臣子的也好。

    赵佗对此并不在意,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将精力放到变法以及学室上。

    特别是学室的改革和扩大化,是赵佗接下来的重心。

    先秦时代,诸子争鸣,百家竞技,成为了华夏历史上文化和思想最为灿烂的一个时期,出现了数不清的贤者大家,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著作。

    但随着秦国统一,始皇帝尽收天下典籍,焚书而禁言,使得原本开放的思想文化受到重大打击。

    再到后来汉武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更是将这一思想禁锢推向了高潮。

    在赵佗看来,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,但对华夏的思想文化造成的伤害极大,特别是到了后期形成儒家独大的地步,将其他思想视为异端,动辄进行打击,使得思想层面上陷入僵化,变成一潭死水,这是十分不好的。

    有竞争,才能有进步。

    垄断,只会走向毁灭。

    “历史早已改变,我既然到了这个时代,当不让百家断绝,使一家独大。”

    赵佗之前提议的农学、工学、医学等学室在数年的施行下,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,为秦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。

    天下各郡县的农官、工师甚至于医者,有许多都是毕业于学室,这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走向仕途的上升通道,社会层面上的反响很好。

    如今赵佗就是要增加学室的种类。

    除了农、工、医之外,又增设了诸子之学。

    相比于培养政治人才的法吏学室,以及农、工、医三个专业学室,这些诸子之学有些特殊。

    它们主要传播的是经过官方审核修订的诸子文化,和法吏学室不同,进入诸子学室并没有爵位限制,普通黔首只需缴纳一定的学费,便可入学。

    但因为门槛低,毕业后并不包分配官职和工作,而是拥有被当地官吏举荐和征辟的机会。

    这是赵佗推行察举制度的一个配套措施。

    察举制度,是汉代军功爵制度崩溃后,官方弄出来的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,属于是科举制度的前身。

    赵佗想替换掉有隐患的军功爵制度,但科举制的实施条件明显不足,故而他选择了察举制作为过渡,在符合世家大族利益,减少实施阻力的同时,也为下层民众打开一条上升通道。

    下层黔首若是不愿去学农、工、医等专业技术,那就可以进诸子学室,进行学习,增长知识文化,展现相应能力后,就能拥有被征辟和举荐的资格。

    在某种程度上,诸子学室的设立,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,为日后科举制的实施打下基础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过渡阶段。

    诸子学室的设立,得到了左丞相王绾的支持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