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荒涂地上桃花开-《第一书记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正如牛大宝所说,那是一段光荣而艰苦的岁月。

    1952年,响应国家垦荒存粮的号召,一大批退役老兵选择来到了这片荒芜之地。他们有的在淮海战役中做过后勤兵,有的在军校里当过教员,还有的做过军工团的文艺兵……无论以前叫什么,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“垦荒者”。

    他们高喊着“一颗红心照大地,敢叫日月换新天”的口号,来到这片满是沧桑的荒蛮之地。

    那时的浠水古道就像一个待开采的宝藏,富饶而又凄凉。尽管他们想象了环境的恶劣,但是当亲眼目睹这片土地时,他们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。

    目及所至杂草丛生,有的甚至长到了半人多高。更让他们忧心的是这杂草下面的沼泽,稍有不慎便会深陷泥潭。草里面的蚊虫蛇蚁让人防不胜防,被咬上一口就会红肿一大片,甚至还会有中毒的危险。白天还好说,到了晚上那就是辗转难熬。

    他们首批到这里的只有五十六人,来在天南海北。牛大宝的父亲牛建国就是其中的五十六分之一。

    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宿舍。

    他们在一块平整的地方除去杂草,找来粘土拌匀,掺上稻草秸秆,晒干做成土砖,作为墙体的材料。然后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木材和瓦片。这种土坯房虽然不是很坚固,但在保温保湿方面有很好的效果,尤其是隔热、降低湿度的性能,在这片湿热的土地显得更是尤为珍贵。

    那时的牛建国只有十八岁,是最小的。所以每次队长赵卫国走到哪里都带着他。

    在土房没建好之前他们在搭的帐篷里睡,每天起来都是满身的包。于是赵卫国便让牛建国去镇上买艾草晚上点着用来熏蚊虫。后来队里的孙建军在除草时发现了臭蒿子,这种要比艾草好用的多,而且还可以就地取材,就是烧起来有股子臭味。但是闻习惯了也就感觉不出来。

    牛大宝说,那时候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,总能在艰苦而卓绝的劳动发现新的智慧。

    但是危险也会虽时降临,每每深入内地都是险象环生。

    有一次,厨师刘鹏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,提高营养,拿着枪去古道腹地打野味。跑着跑着便陷进了沼泽中,他抓住身边的一大株芦苇草平躺在泥土里四个小时,直到队长带人找来,才将精疲力尽,胆战心惊的他从阎王爷嘴里拉了出来。从此,他一个人再也不敢深入腹地,甚至对稀泥产生了恐惧,每次看到都会逃命似的躲开。还有一个队员在去挖粘土的途中,被一条青花蛇咬了,浑身发烧昏迷不醒,队长连夜背着他跑了十几里地,去镇上的医院,结果没有救回来,成了第一个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人。

    就这样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一排十间的土坯房建了起来。在物质极其匮乏的荒地上第一次立起了房子。

    赵卫国很高兴,在搬进去的第二条便喊着牛建国去了镇上,买回了五株桃树,种在院子里。

    桃花村的名字便因此而来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便是最艰难的工作——垦荒。

    赵卫国采取了先近后远的策略,将五十五人分成了四组,划定区域进行工作。

    那时候锄头每人分不到一把,于是没有锄头的便用手拔,一天下来手都磨出血泡。晚上回去将缝衣针拿煤油灯烧热了,挑破,第二天继续干。

    干累了,赵卫国就让以前在文工团干过的马友亮带头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。歌声响彻在荒芜的天空。人们在歌词的鼓舞下继续奋力前行。

    那段时间正是抗美援朝最艰难的时候,赵卫国带领大家省吃俭用,将多余的粮食全部支援前线,每个人每天只有一个馒头和两个玉米饼,但是没人叫苦。

    累倒了爬起来再上,饿了喝口河水再干,没有人后退,没有人偷懒。只为能够顺利完成任务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