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朱棣的迟疑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过是见的人多了,看见的事情多了,当人到了一定的年岁,有点聪明的人,都会有自己的判断。

    作为名气极大,以前年轻的时候,就已然在僧侣司能挂上名的青年和尚,如今的道衍和尚看人的眼光越来越精准。

    这可不像十四岁的大公子能说出来的话。

    成长的速度有点快。

    “大公子有办法解决柴?”

    道衍和尚好奇的问道。

    朱棣也竖着耳朵。

    柴啊。

    一直是令自己头痛的老大难问题。

    地方上的人口越来越多,对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。

    北平是元朝的大都,因为缺乏有效治理,竭鱼而泽,导致周边的森林砍伐殆尽。

    本质上。

    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心疼,纯属这种心态。

    多年来。

    自己在长城一带组织百姓种了大量的树木,也在周围山上种植。

    可树木生长不易,周期长,消耗又快,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。

    听到有人能解决这个麻烦,还是自己的儿子。

    朱棣虽然脸色如常,实际熟知他性子的人,都能发觉燕王其实很在乎。

    所以道衍和尚才提前问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现在城里百姓用柴的多,还是用煤的多?”

    葛诚卖了个关子,反问起道衍来。

    道衍和尚不敢在葛诚面前拿大。

    别看他和燕王相谈甚欢,但燕王真正的心腹,只会是眼前的燕王府长史,而不会是他姚广孝。

    燕王虽然对自己尊敬,却对葛城随意。

    才更可见燕王把葛城当做自己人。

    道衍和尚老老实实的回答。

    “老百姓多用柴,一则木柴价格便宜,二则不愿意花钱的百姓,也可以出城去砍伐,多费点力气。”

    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流传至今。

    可见古人很早就采用煤炭当做燃料使用。

    但是受限于煤矿业的技术发展,直至明朝时,城市人口更多的还是用柴。

    “大公子和工匠做出来的蒸汽机,可以提高矿区的产量。”

    “而矿区的煤产量高了,煤炭的价格就能降低,运送到城里,比木柴的价格要便宜,百姓们当然就会该用煤炭。”

    道衍和尚没有反驳。

    前段时间大公子在北平城众目睽睽之下的实验,令人大开眼界,道衍和尚也有所听闻。

    不过那时候他不在北平城,去了其他的地方,与朋友们交流各地的信息。

    有了这个前事,道衍不会轻易的否决大公子。

    说不定呢。
    第(2/3)页